1954年,日本國會通過《學校供食法》,明確規定在全國施行義務制教育的中小學校推行學生營養午餐,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飲食習慣與促進身心素質的健康發展,使學生終生受益。五十余年過去了,“食育”已經成了日本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被認為是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
日本學生餐中蘊含“食育”精神
在學生餐方面,日本走在了前面。他們的“食育”精神已經被當做生存的根本,被認為是智育、德育及體育的基礎。
“食育”不僅僅局限于“吃”本身
保證學生飲食的營養和科學性是很重要的。同時,日本的“食育”還像學生灌輸著自立、環保、節約糧食等觀念。
“食育”精神將惠及日本數代人
除了眾所周知的“牛奶計劃”之外,日本在學生營養餐上的做法將從身體上和精神上惠及了一代人,甚至于幾代人。
日本學生餐中蘊含“食育”精神論述在日本的學校中,午餐并不是吃飽、吃好這么簡單,而是“食育”系統的一個部分,是與飲食觀念、膳食營養知識、飲食衛生安全和飲食文化等一系列關于營養學甚至人生觀的教育聯系在一起的。通過“吃”這個每天都必做的事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
學生餐不是簡簡單單一頓飯,它有多重的含義
午餐,與課程、教學、考試、分數相比,在學校里似乎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一頓飯沒吃好,孩子們上課就會心神不寧;每頓飯都吃不好,孩子們就可能對他們的學校望而卻步。中小學為學生提供午餐,作為一種先進的理念和實踐,已經在世界各地開展起來,而且從一開始,它給學生的就不是一頓簡簡單單的飯,而是被賦予了社會保障、兒童發展、教育公平等多重含義。學校午餐有利于提高兒童入學率、出勤率、認知能力和學習成績等教育指標,已經被很多國家或國際組織研究證明。讓學生吃好午餐不僅關系到他們的身高、體重、學習成績,也能讓他們體會到社會關懷和社會責任。
《食育基本法》:食育是智育、德育及體育的基礎
在日本的學校中,午餐并不是吃飽、吃好這么簡單,而是“食育”的一個部分,是與飲食觀念、膳食營養知識、飲食衛生安全和飲食文化等一系列關于營養學甚至人生觀的教育聯系在一起的。民以食為天,食育的概念在日本明治時期就已產生,但當時主要是為解決饑餓問題,真正的食育還是始于二戰后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近些年更成為政府提倡的一項全民運動。日本在2005年制定并實施了《食育基本法》。該法的序言指出:“現在應重新把食育作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體育的基礎”。
從營養餐角度說:營養師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
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日本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時候,就開始向學生供餐。1954年,日本國會通過《學校供食法》,明確規定在全國施行義務制教育的中小學校推行學生營養午餐。如今,日本凡學生數在600名以上的學校必設一名營養師,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到日本的學校參觀,校長會鄭重地將營養師介紹給客人,說:是他(她)增進了學生的健康。學生營養餐對日本人口素質的提高起了極大的作用。1948年到1977年,日本中小學生平均身高增高了7厘米,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日本人常說,日本之所以成為長壽大國、經濟強國,學生營養午餐功不可沒。同時,食育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日本政府六次修訂中小學生營養素供給量基準
日本文部省規定,在中小學校供應的學生餐必須符合學生的營養需要,迄今,日本政府己六次修訂中小學生營養素供給量基準,各地方政府還因地置宜的研究制定各類學生(包括殘疾學生)食物的標準供應量。學生營養餐的食譜是由專業營養師依據有關標準,結合當地條件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的。營養餐是按人按份定量發給學生的,每份飯菜中的米面主食、肉魚蛋類、蔬菜等各類食物都有恰當的比例,其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適宜。不僅衛生,而且每餐飯菜的花樣都有變化。只有一點幾十年一直不變,就是學生每天在校都要喝一杯牛奶。
“食育”不僅僅局限于“吃”本身論述在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教育名著《窗邊的小豆豆》中,巴學園的學生們每次吃飯前,總會集體合唱一首校長用英文兒歌《劃船歌》改編的《吃飯歌》,然后一起吃“海里的東西”和“山上的東西”,把一頓飯吃得有滋有味。這樣的學校午餐并非理想化的虛構,而是學校生活的一個真實片斷。
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培養對傳統飲食風俗的了解和喜愛
日本學校午餐的食物選擇以營養均衡、種類豐富為原則。筆者在學校中看到的一份午餐包括米飯、一葷一素兩種菜、一碗豆腐醬湯、一小盒牛奶和一份水果。學生的快餐盤中,顏色鮮艷、搭配和諧,見了使人胃口大開。有時,老師還會讓孩子們進行藝術化的描述或想象,產生美的聯想,愛上自己面前的食物。傳統上,日本人喜歡吃清淡的食物,很少有油炸食品。學校午餐很好地保留了這些傳統飲食習慣,其理念是:健康的飲食習慣應該在幼年形成,并影響人的一生。同時,學習日本飲食文化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日本傳統的飲食風俗、禮儀,從中體現出熱愛國家的教育思想。
培養每一個人的集體服務意識,要學生懂得珍惜食物
在日本的學校里,學生和老師都要在教室里用餐。開飯時,學生自己組成志愿者隊伍,輪流值日,為大家服務。值日生穿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廚師帽,負責把全班同學的飯菜和餐具從配餐室端到教室,然后分發給大家。餐后,值日生不僅把餐具整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把用過的牛奶紙盒一個個展開鋪平,連用過的吸管也一根根捆扎在一起,送回集中處理。值日生分工明確,即使是一年級的孩子也做得井井有條。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潛移默化地形成了環保理念。同時組識學生定期到廚房參加簡單的勞動,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烹飪知識,同時體驗廚師的辛勤勞作,從心里感謝為他們生產糧食和作飯的人,知道珍惜食物。
促進交流、傳播環保節約意識,增加孩子的動手能力
午餐時,孩子們都圍坐在一起,這是一種自然的交流機會。有的學校還開展了和配餐室教師握手的活動,增進了雙方的感情聯絡。每天飯后,垃圾要分門別類地丟掉。比如,牛奶瓶的玻璃瓶身、塑料瓶蓋以及瓶蓋里的硬紙片都要分別放到不同的袋子里,以便回收利用。孩子們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有的學校在附近的農村建立了水稻基地,讓孩子們參加水稻生產的各個過程;有的學校教他們制作海苔、豆腐;有的學校讓他子們在校園里種植農產品,孩子們隨后品嘗自己栽培或制作的食物時,都說“好吃”。
“食育”精神將惠及日本數代人論述經過不斷發展和總結,日本已經將從簡單的一頓午餐發展到細致入微、潛移默化的飲食科學、飲食習慣、飲食道德和飲食文化教育,可見日本教育工作者用心良苦。作為回報,日本學生的生長發育指標,尤其是身高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增長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也獲得舉世公認。
本著為使學生在身體和精神上都能享受到健康、豐富的生活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樣一個長期目標,日本學校均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貫徹健康教育,特別是聚焦于學校的衛生、安全以及學生餐等方面,同時還努力與學生家庭以及社區保持緊密的聯系和合作,以此來開展豐富多彩同時又身心均健康的社會教育活動。日本的學校午餐項目完全是被作為學校正式教育的一個有機整體的組成部分來對待的。日本主管教育、文化、體育以及科技的部門均加強了與學校午餐以及相關的課程內容、包括與食物有關的相關指導,以期解決用餐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
每月底學生都會受學校之托帶回家一張菜單,上面包括學校午餐的營養構成情況,包含維生素、脂肪以及鹽、熱量等的攝入量。每兩年一次,學生家長還會受邀到學校來品嘗、檢測學校提供的午餐口味質量。而抽樣調查顯示,99%的日本初中生和82%的高中生都在學校吃午餐。而早在1992年的調查就已經顯示,98%的小學生和85%的中學生就已經開始在學校用午餐了。日本政府獎學金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提供財政支持,以便購買設立學校午餐項目所需要購置的設備,同時也用于學校改善和豐富原有的學生午餐項目。
在午餐的費用方面,每個學生在學校免費提供的部分食物之外,還需要花費250到300日元(1.09-1.31美元)而這其中僅僅是食物本身的費用,準備膳食的人工費用,是不由學生自己來負擔的。這樣算下來,日本一個小學生一個月的午餐花費,則約為3600日元,大約折合15.67美元,僅僅占總費用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則全部由政府負擔。雖然學校午餐并不是完全免費的,對于有困難的低收入家庭,日本學校還會提供相應的幫助。這也是在《日常生活保護法》中有明文規定的。
毫無疑問,日本這個自成體系的營養餐系統將伴隨一代一代的學生不斷成長。而與之相伴的“食育”精神,就更是能在潛移默化間影響這些學生,使他們早早樹立起自立、環保、節約、集體意識等等觀念?!芭D逃媱潯敝皇鞘秤囊徊糠?,正如以往世間只是關注了日本的學校營養餐本身,而忽略了“食育”精神一樣。
青島安幫餐飲管理(食堂托管、食材配送、集體配餐、勞務派遣、餐飲咨詢管理)轉載